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授奖决定,浙江斩获71个奖项,其中金奖3项、银奖4项,获奖总数比上届增加26.8%,创历史新高。
业内人士描述,要拿下这一奖项,“技术得有突破、有创新,应用得广泛且有社会价值”。可见,奖项与普通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但要跻身拿奖,并不容易。而浙江,这次像是开了“外挂”。
要拿奖,难在哪儿?专利奖为何频频“花落”浙江?这些奖项,又强在哪儿?
中国专利奖,是个什么奖?
中国专利奖在业内一直有着知识产权领域“诺贝尔奖”之称,设有中国专利金奖、银奖、优秀奖,中国外观设计金奖、银奖、优秀奖。
“虽是中国专利奖,但获国际认可。”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处处长林敏一语道出该奖项的含金量。金奖项目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颁发,拿到金奖,也就拥有了国内外知识产权组织“双重”官方认可。
要拿下这个认可,有多不容易?光评审环节,就需要经过限额择优推荐、初审受理、专业评审、管理评审、审定拟获奖项目、公示和异议处理、最终审定七道关卡。评奖标准不仅强调项目的专利技术水平和创新高度,也注重其在市场转化过程中的运用情况,同时还对其保护状况和管理情况提出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推荐是成功获奖的第一要素。”林敏解释,项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知识产权工作管理机构、地方知识产权局、有关全国性行业协会,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等推荐,从多渠道争取推荐名额,很关键。
再来看数量。在奖项设置总数上,近五年整体呈上升趋势,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奖项总数由历年来的870项左右跃升至958项,今年稍有回落至936项。金奖和银奖设置数量变化都不大。专利金奖保持在30项,今年评出了29项。“虽然我省获专利奖总数未能上榜全国前三,列全国第四,但浙江推选项目的获奖率在国内数一数二,达到70%以上。”林敏分析,每年奖项设置总数呈稳定状态,但浙江的获奖率、获奖数逐年增加,“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浙江推选的专利项目质量正在稳步提升”。
《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分析全球知识产权活动的权威年度报告。据最新发布的2022年年度报告,在汇编约150个国家和地区数据中,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在2021年受理专利申请159万件,排名第一。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年年评选的中国专利奖备受关注,中国科学院大学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新形势下,中国专利奖集质量和效益于一身,体现了专利的价值,发挥了为创新领航、为发展添彩的作用,备受关注应在情理之中。”
浙江的三项金奖 有何特别?
捅破壁垒,攻入技术无人区,是浙江三项金奖项目的共同点。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合作项目“复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是浙江斩获的三项金奖之一。该项目提出了“两级分散”的纳米催化剂设计理念,成功开发了高活性、高稳定性的“孤岛式催化剂”。
“简单来说,用该专利发明的催化剂催化相关选择性加氢反应,收率更高、成本更低、更加环境友好。”专利第一发明人,浙江大学教授、催化研究所所长王勇介绍,高性能纳米催化剂的缺失,严重制约了营养素、香料、原料药等高端精细化学品的高质量发展。技术突破后的四年间,新和成的维生素H、维生素E等相关产品的新增销售额超过百亿元,实现了产品从依赖进口到主导国际市场的根本转变,推动了饲料、保健品、日化等下游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获奖后,王勇依旧带领团队埋头在实验室里优化技术路线。在他看来,从2011年开始研究至今,技术优化无止境。
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的“一种分布式存储系统升级方法和装置”,是三项金奖中最早申请专利的,时间在2015年,但直到去年才参评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一方面是对技术精益求精;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达到中国专利奖对成果转化的高要求,也就是需要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
叶黄素咀嚼片可以缓解视觉疲劳,但原本化学制备工艺存在缺陷,只能依赖进口解决。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和浙江可明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一种宏基因来源的脂肪酶、编码基因、载体、工程菌及在叶黄素制备中的应用”破解了这一技术难题,也是本次金奖项目之一。
该项目技术的成功实施,使我国的叶黄素产业由低端原料出口国转变为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国,推动了我国叶黄素产品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70%。同时带动西部地区农民发展万寿菊种植50多万亩,帮助5万个少数民族家庭年创收7.5亿元。叶黄素等维生素和类维生素产品5年来实现新增销售额超100亿元,新增利润超20亿元。
产业发展前景,也是金奖项目需具备的特质。“近年来,浙江在数字经济领域的专利获奖数量越来越多,去年仅2项获奖,今年已经增加到了12项。”林敏告诉记者,浙江一直在有意识地引导高校企业布局数字经济专利领域的创新,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的“一种分布式存储系统升级方法和装置”不仅首次实现浙江数字经济领域中国专利金奖零的突破,该技术还广泛应用于12306、云上奥运会、电子社保卡、医保平台、个人所得税申报、数字政府、城市大脑、“一带一路”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国家重点项目,为全球逾400万客户提供服务,累计服务超9亿人次。
再创新高,浙江做对了什么?
在本届专利奖评审中,浙江斩获71个奖项,获奖总数比上届增加26.8%。其中,三大科创高地领域的获奖数量为31项(其中数字经济12项、生命健康9项、新材料10项),相比上一届增加210%。
透过这些成绩,不妨看看浙江做对了什么?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尹红研究的项目曾获第二十届中国专利金奖,之后成为省知识产权局特聘专家,为参评项目提供指导。尹红见证了浙江在中国专利奖上不断突破,“更像是天时地利人和。”
正在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和世界领先水平创新基地的浙江,已将创新和突破刻进DNA。如今,浙江围绕三大科创高地和“415X”产业集群,建成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等产业专利导航服务基地7个,帮助企业全面掌握全球前沿技术发展方向。三大科创高地的获奖数增加,正说明浙江通过精准锚定科研目标,前瞻性开展知识产权布局,已进一步提高了创新质量、培育出核心竞争优势。
潮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本次三项金奖项目中,其中两项有着高校的身影。“与企业合作,能让学术届与企业界持续产生同频共振。”尹红告诉潮新闻记者,省内多所高校与企业都有着合作。通过合作,产业缺什么,高校学者第一时间就能掌握,这让研发更精准,也让后续的成果转化更为顺畅。
从科学研究,到牵引形成新的生产力,对科学家来说,要心无旁骛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的科学研究;对企业来说,要有躬身入局的勇气;对政府来说,要有效整合政策、市场、应用场景等各类创新要素,承担基础投入及维持创新秩序的风险。这些要素,在浙江都不缺,未来自会有更多专利奖“澎湃”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