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芦笋的最高批发价是14元/斤,而且供不应求……今年我家种了110亩芦笋,预计收入可超100万元……”讲出这一连串数字的,是全州县龙水镇的芦笋种植大户蒋通国。8年前,蒋通果还是当地“响当当”的贫困户。如今,他不仅顺利脱贫摘帽,还成了当地的“响当当”的致富“领头羊”。
01
贫困家庭数遭磨难
龙水镇亭子江村委彭家屋村,位于大山里,水田少,人均不到0.4亩,再加上受气候影响,一年只能种一次水稻。蒋通国的老家,就在这里。在没有天灾和病虫害的情况下,蒋通国一家种的粮食刚好够吃。由于上有两个老人、下有两个孩子,他和妻子蒋桂秀肩上的担子不轻。
其实,蒋通国是个吃苦耐劳的人。2009年,他用多年卖杉木攒下来的钱买了一辆农用车,平时帮村民拉竹子、树木、化肥赚钱。尽管起早贪黑,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不成问题。
2011年,父亲突然中风,母亲腿脚不便,照顾父亲的担子便落在他和妻子的身上。随后3年多,他带着父亲四处就医,前后花费10多万元,其中大多是跟亲戚借的。
父亲病情好转后,蒋通国以为困难过去了。不料,2014年春季,他帮村民运输化肥时发生了意外。蒋通国没受伤,随车的两个乡亲却伤势严重。为此,他赔偿了5万多元的医药费,还不得不把农用车给卖了。
“那段时间,我真的很绝望。”困难接连发生,蒋通国觉得自己有些扛不住了,人也变得沉默。幸亏妻子的安慰,他才慢慢振作起来。2015年,蒋通国一家经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02
百折不挠的多年实干
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蒋通国没有“等、靠、要”。2015年,蒋通国四处想办法,寻找脱贫路。他留意到大舅子种了3亩芦笋,当年毛收入有9万多元,除去本钱赚了7万多。“看到种植芦笋收益快、赚钱多,我也心动了。”与此同时,龙水镇扶贫帮扶干部因户施策,也积极引导蒋通国接触芦笋种植,更加坚定了他尝试的决心。
蒋通国正在采摘新鲜的芦笋。
为了方便照顾小孩读书,也为了更好地种芦笋,蒋通国把全家搬到了龙水镇集镇。2015年冬,蒋通国买来芦笋种子。这一季,他种植了3亩多芦笋。经过精心培育,第二年春,芦笋长势喜人。正当他盘算能赚多少钱时,一场冰雹降临,芦笋受损。接下来,芦笋又遭遇了茎枯病侵袭,几乎绝收。
首次失败让蒋通国意识到:技术非常重要。为了种植好芦笋,他苦苦研究种植技术,向其他种植户请教的同时,还通过上网、订报、买种植教学光盘等方式学习。
2016年,蒋通国把芦笋种植规模扩大到26亩。又是一年辛勤劳作,他的芦笋还是遭遇了茎枯病侵袭。不过,幸运的是,这一年略有收成,他家顺利脱贫。
新鲜采摘的芦笋。
脱贫摘帽后,蒋通国的干劲更大了。但是,到底该怎么种才能把芦笋种好呢?他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最后认识到:防止病虫害,必须搭建种植大棚。
搭建大棚,一亩要搭建3个,一个需投入7000多元,20多亩就是近50万元。钱到哪里筹?这时,扶贫帮扶干部主动上门帮忙。在他们的指导下,蒋通国通过小额信贷,得到政府贴息5万元。他又向银行借款15万元,向亲戚们借款30万元,加上享受政府产业奖补政策5000元/亩的棚子补贴,开始着手搭建大棚。
2017年,蒋通国的芦笋种植面积达到了70多亩,并多方筹资建搭起了大棚,准备大干一场。谁料到当年7月初,正值芦笋大量上市时节,全州县却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他的芦笋几乎都被大水冲走,借钱搭起的大棚也被毁了。
接连遭遇重创,亲戚朋友们都劝蒋通国:“你借了这么多钱,连续亏,不要再种芦笋了,转行吧!”但是,蒋通国还是不服输,仍不想放弃。
03
“逆袭”成功成致富“领头羊”
2017年洪灾后,蒋通国算了算,他前后投入种芦笋的140万元,打了水漂。蒋通国心里难过,一家人跟着难过。但是,冷静思考许久,蒋通国还是决定继续干。
蒋通国认为,自己并非盲干、蛮干,也不是借兄弟姐妹的钱就“没心没肺”乱来。他经过考察得知,市场对芦笋的需求很大,基本供不应求。同时,他又掌握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和扎实的种植技术。他坚信:坚持种,一定会成功!
蒋通国的妻子蒋桂秀正在捆装芦笋。
在这个极度困难的时候,当地扶贫帮扶干部再次热心相帮,为他协调小额贷款、提供技术培训等。
2018年,全州风调雨顺,芦笋长势良好,品质上佳。这一年,蒋通国建起了冷藏库,又帮其他种植户销售芦笋100多亩,实现总体销售额251万元,实现利润85.6万元,基本还清前期贷款和借款了。
2019年,蒋通国管护的70多亩芦笋,当年实现纯利润超100万元。这一年,他管理的全州县通国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与龙水镇镇山陂、龙水等村60多户村民和贫困户抱团发展,种植规模扩大到500多亩。当年,合作社销售芦笋收入达到580多万元。而经过几年的实战,蒋通国的芦笋种植技术越发成熟,销售市场已拓展到区内外。
采访当日,记者跟随蒋通国走在生长茂盛的芦笋地里。手握一把新鲜采摘的芦笋,他开心地告诉记者,全州的气候可以实现芦笋一年两收。秋季收获的芦笋,长度在50厘米左右的,是一等品,目前批发价高达14元/斤;二等品和三等品,也有6-10元/斤。2023年,他家管护的芦笋,亩产量平均在3000斤左右,亩产值约2万元,亩产纯收入近1万元,110亩芦笋的总产值在100万元以上。近期,合作社每天收购当地种植户的芦笋销往外省湖南、海南等地,以及南宁、柳州等省内城市。日销售量最高达4-5吨,且供不应求。
在合作社的打包间,不少村民正在捆装芦笋。记者注意到,新鲜芦笋被剪掉的根部,被收集起来用于养牛。在芦笋地旁边的养牛场内,蒋通国和妻子蒋桂秀抬着芦笋废料一进场,牛儿们就哞哞欢叫。“它们正等着吃好吃的呢。”蒋通国笑着介绍道,以往,他把剔除的芦笋倒掉或送人。2020年3月,他想了一个妙招:利用芦笋剩料养牛。“这个方法不但能使牛肉的口感、品质都能得到保障,还能把牛粪循环使用作为芦笋肥料。如此一来,既节约了养殖成本,又提高了经济效益。”蒋通国说,这两年他利用芦笋剩料养牛,每年可增收40多万元。
蒋通国夫妇利用芦笋废料养牛。
龙水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蒋通国一家虽然曾经是脱贫户,但是他们夫妇俩勤劳肯干,不等不靠,百折不挠,不仅自己脱贫,还带领其他村民脱贫。如今,蒋通国带领全州县龙水镇、才湾镇和大西江镇的众多村民发展芦笋种植,总面积超400多亩。
蒋通国的奋斗,赢得了多方肯定。2018年7月,他被桂林市推荐为“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候选人,是全市仅有的两个候选人之一。2019年4月,蒋通国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奋进奖)。
“这些荣誉,让我倍感自豪,也倍加感恩。”蒋通国说,他非常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谢龙水镇那么多帮扶干部的热心帮忙,“是大家的支持让我走到了今天”。
一人富,不是富。在蒋通国看来,10万、100万的年收入不是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带动更多人致富,才是人生的价值。未来,他将继续深耕芦笋种植产业,让全州的芦笋产业更上一层楼,让更多的乡亲们借芦笋增收、致富。
来源|桂林日报(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李林军 蒋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