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塘村:
村中有巨塘 因此而得名
▲村内保留得较为完好,且尚有人居住的古民居。
□本报记者刘菁
通讯员黎晓蝶 廖纯发 文/摄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安镇,有一个巨塘村,东朝将军山,北靠黄岭村,南有狮角村,西邻桐竹村,因处环山之地,围绕着一个巨大的水塘而得名。村里人大多姓容,且多为瑶族,还有少部分汉族、壮族、黎族、高山族人聚居在此。
7月31日,记者满怀期待来到巨塘村,下车未见巨塘,却有一高大牌坊立在村口,旁边的碑文写着“巨塘刘氏贞节坊”。已经88岁的容义基老人,不仅是村里的老支书,还掌管着全村的族谱,听说有记者来,他十分乐意地带着我们在村子里走走,给我们讲讲巨塘村的故事。
“原来我们村不叫巨塘村,而是叫螺蛳村。”容义基老人介绍,因为村中的长山形似螺蛳,旧时村子就被叫做螺蛳村。巨塘村为古势江河冲积平原,河水绕过村子,流进村里的低洼地带,就形成一个巨大的水塘,面积约有50亩。因此,村里多良田,且物产丰富,种出的水稻软和、香甜。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村名就改为了巨塘。
容老先生介绍,刚进村子看到的石牌坊,其建于清光绪元年,历时3年建成,为的是纪念容氏第十四世祖容世楷之妻刘氏。刘氏廿三寡居,收养两个孤儿为养子,其中一个为容本真。刘氏收养他后,要求他每日习武强身。后来,容本真考取了武秀才,刘氏也成为贞节育人的典范。最重要的是,刘氏天姿国色,富有田产,不图名利,贞操志义俱全,光绪皇帝遂予以褒扬,建立贞节牌坊。
据容氏族谱记载及容老先生所说,容氏发源于甘肃省敦煌县。第十五代祖容珍公,字定乾,生于1398年,为容氏来恭城之始祖,迄今已600余年。自明清以来,巨塘村就有习武和读书的传统,村子南面和北面分别建有文书房和武修房。为守护村落安宁,村民有习武之风,常习的兵器有三叉、大刀、双刀、棍棒、铁尺、钩镰枪、长短棍等。据说当年本真公练武的练武石仍在村子的武修房中,有300斤(老秤)重。
“现在我们容氏已经传到第二十四代了。”容老先生仔细掰着手指头数着。他告诉记者,村里出过举人和武举人,只因容氏祖上定下族规,规训容氏子孙要务正业、勤奋耕读、孝敬老人。不准入三教九流,不准偷摸,不准外出讨米。村里有族田和众仓,灾年赈济贫困。各房也有田,清明祭祖扫墓都有公款。设有私塾,供贫苦容门子弟读书。
跟着容老先生的脚步往村中央走,脚下的水泥路面逐渐变成了由青石铺成的村道和鹅卵石镶嵌的小道。古民居依山而建,以砖木结构为主,房屋设计精巧,规划错落有致。“东西、南北各有两条巷道,就是一个井字。”容老先生介绍,旧时为了防盗,在东西两巷的进出口各设有闸门,墙壁上有炮眼、枪眼,派人驻守以保证居住安全。循着指引,记者看到,古民居的“屋脚”由许多整块的大石层层砌成,约有一米高,令人不禁感叹,难怪这古民居经过岁月的洗礼仍能屹立不倒。步行到古祠堂,周遭虽有近一人高的杂草,但掩不住祠堂的香火兴旺,兴建至今虽已380多年仍然保存完好。2013年,巨塘村被列为自治区级传统村落;2016年被列为国家级传统文化保护村落。